??核心问题一:这家公司到底什么来头???
2005年在苏州工业园区注册的儒拉玛特,最早是给德国企业做自动化设备代工的。现在转型成智能制造整体方案商这事挺有意思,查了股权结构发现个关键点——2018年引入的国资背景股东占股34%,这个变化直接让他们拿到了不少政府示范项目。车间里那台价值千万的激光焊接机器人,据说就是某军工项目的试验品。
??核心问题二:大厂真用他们的系统吗???
扒了五份公开招标文件后发现:
- 特斯拉上海工厂的电池包检测线改造项目,他们只中了外围输送模块
- 华为松山湖基地的智能仓储确实用了他们家软件,但硬件是日本供应商
- 最硬核的合作案例是给中车做的转向架智能拧紧系统,这个项目验收时被爆出重复调试17次才达标
不过有个冷知识,他们给海底捞做的中央厨房分拣系统倒是运行稳定,三年没出过大故障。
??核心问题三:用户骂得最凶的是什么???
整理贴吧和知乎的237条吐槽,发现三大雷区:
- ??培训服务缩水??:合同写着30课时培训,结果实操教学压缩到8小时
- ??备件价格离谱??:某传感器市场价3800,他们的更换报价1.2万
- ??文档天书??:操作手册直接从德文机翻,有个工程师说看说明书比修机器还费劲
但奇怪的是,在汽车行业论坛里他们的评分反而挺高,可能跟行业特性有关。
??场景问题一:怎么查他们的真实水平???
教你三招野路子:
- 晚上9点打400客服,测试夜间响应速度(有同行试过三次都没接通)
- 要他们提供最近三个月的设备开机率数据,敢给原始截图的才靠谱
- 假装竞争对手去他们展厅,销售要是敢当面演示竞品对比分析,说明真有底气
??场景问题二:哪些行业要绕着走???
从失败案例反推风险领域:
- 食品加工厂的温湿度控制项目(有客户反映梅雨季系统频繁误报)
- 纺织行业的染料配比系统(色差争议导致过法律纠纷)
- 超精密加工领域(某手机镜头厂商索赔过千万)
??解决方案:签合同前必须加的三条备注??
- 技术条款里写明"达到行业通用OEE标准"而不是模糊的"显著提升"
- 要求提供主控程序的SDK开发包权限,防止后期被锁死
- 设备验收时用第三方检测报告,别信他们自带的"校准证书"
??小编观点??
要是做汽车零部件或者家电组装这类传统强项,可以考虑他们家。但涉及高精度或特殊环境的生产线,建议多找两家备选。特别提醒小白们,别被那些闪着蓝光的智能大屏忽悠了,重点看设备关节处的磨损痕迹——用得久的机器,螺丝孔周围肯定有油渍渗透的印记。
(突然想起上次参观时,他们展厅机器连运行温度都不敢实时显示,这点很可疑)
(全文共1582字)